奔向太阳的日子(2010.05)

由于这是在今年五月时写的,这个月才再加入一些内容,所以题目就用《奔向太阳的日子(2010.05)》

今天和一个婆婆对话,这位婆婆是学校的校工,她来告诉我她的孙子病了。

婆婆:老师你好。

我:你好。

婆婆:我的孙子病了,不能来学校。

我:生什么病?

婆婆:他发烧,脚也肿起来了。

我:你的孙子叫什么名字?

婆婆:嗯……(歪着头想了两分钟)我忘了……

我:啊,你忘了?

婆婆:那个……我不记得了……(一脸尴尬)

我:那……没关系……几年级的?

婆婆:六年级的(我心里想,等一下去问问六年级的学生今天谁缺课就知道了)

婆婆:这两个星期老师常载他到skkp读英文,我怕他没来会赶不上进度。

我:(心里一阵感动,好少遇到这么关心孙子教育的婆婆)不用担心,等他好了回来学校我再让他复习。

婆婆:那谢谢你哦。

我:不用客气。最重要你的孙子好了再来,我会教他的。那你有带他去看医生吗?

婆婆:还没有。家里没有交通……

我:那还是要去看医生……

婆婆:可能下午会带他去吧。

我:那很好,健康了才来学校。进度的事你不必担心,我会注意他的。

婆婆:谢谢。

我:再见。

就这样结束了对话。我想可能婆婆太多孙子了,想不起孙子的名字。一般上很多学生到了五、六年级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的名字,甚至兄弟姐妹的名字,婆婆的名字更不用说了。

我想,那些拥有
孩子十多人,孙子几十个的友族同胞,他们是否能记得每个孙子的名字?这位婆婆,不见得拥有很多孙子,也许名字对他们来说不重要,因为血浓于水的亲情并非用
名字来表示,而是纯朴、直接而又含蓄的感情,还有地缘(同一个村子)、亲族(同一种族)的认同感。这和我们在互联网上必须用一个账号来表示是某某人的方式
不一样,即使是同样帐号(名字),却可以是不同人,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要靠帐号来确认朋友。互联网拉近了地理上的距离,却不一定可以拉近情感上的距离。
他们不受全球化的影响,几乎是老子所说的“至治之极,邻国相望,鸡狗之声相闻,民各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俗,乐其业,至老死不相往來”那么不可思议,而他们之间的情感纯朴简单得令人向往。

他们的生活、文化、教育背景和我们不一样,知识和资源匮乏,但我们不可以因此看轻他们,换作是我们生长在那样的环境,那和他们会有什么差别?再说,也许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情感而言是最好的。曾经有一个国家石油(Petronas
的高级职员来到这一带接触他们后,告诉我他对原住民的看法。他说原住民的生活就是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的民族(对我们而言,就是“懒惰”),不会多求(对我
们而言,就是没有“长远的计划”和“野心”),他们天性乐观、活泼好动,对大自然有血浓于水的感情,其他人何必把自己的生活方式(例如大面积开发森林等现
代的经济发展模式)强加在他们身上?其他人又何忍破坏森林来破坏他们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?

他对比了他自己在钢骨森林里(他在吉隆坡国家石油总部上班)的生活,钢骨森林里残忍的弱肉强食比起真正的森林还要像森林,而真正森林里的生活方式却像是人间乐土般的清静安乐。只是,时代的发展巨轮,可以容许他们维持这样的生活多久?

不知道您又有什么看法?

Posted on 7月 14, 2010, in 学校故事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 留下评论.

留下评论